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06/06/11/UL-578023.htm
影視人才嚴重錯配/ 田力
幾天前他報娛樂版以「港片五月仆直」為娛樂頭條,並列出所上港片沒有一部票房逾一百五十萬,有影迷認為是因為港片題材狹隘,選擇不多。題材少是因為市場的問題,上期已作分析,不贅,至於片量不足則是人才的問題。 有謂以前TVB設有訓練班,致影圈人才輩出,現今則無以為繼。其實沒有蓬勃的市場,不可能訓練出人才,港片的情況是本土的回收遠遠少於投資成本,換句話說是市場太細,但人才不夠的問題亦因人才錯配,這個現象在影視圈非常嚴重。 筆
者上世紀八十年代於電視台工作,當時的創作人除了部分轉投電影圈外,大部分都仍在電視台工作,但都轉職作為行政人員,他們之中有不少是出色創作人,卻被升
職專注行政。長期作為中層管理人員,證明並非該方面的人才(否則二十年下來應已成高級行政人員)。搞創意的去做行政,電影圈很常見,劫不容易成功。 前幾年香港幾家電影公司的行政或營運總裁都是電影導演,最奇怪的是他們還同時拍電影,一心(身)二用,結果不問可知。公司的總裁正是「日理萬機」不可能分心,成功的電影公司都有專人擔任各種要職,完善的架構不可以隨意改變。 還
有一種人才錯配的現象就是以製片(Production
Manager)作為製作主管,於是創作上的貢獻付之厥如。有些公司更無製作主管的職位,製作由老闆直接主理,對創作人是一種輕視(或侮辱)。美國片廠通
常由總裁決定電影的開拍與否,然後對影片負責,三幾部下來成績不好的話就要下台,是很好的運作系統,香港應該引入這種制度。 香
港電影人才已不多,再加上種種錯配,電影業反彈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投資電影的資金卻不是問題,要是有可行的劇本(項目),要投資的人多的是。早前與一位剛
冒起的內地電影投資者交談,他也認為劇本最重要,所以經常看劇本,與編劇和導演談劇本。他認為有好的劇本就可以吸引到好的導演,有好的導演就不愁沒有好的
演員。三樣都好的話,銀行搶著借錢,於是資金不成問題。 這種見地表面好像是老生常談,但能夠身
體力行,而又真的對創作有認識的話,最少是走上正途(on the right
track)。那些標榜自己從不看劇本而又要左右所有大大小小決定的電影投資者,要是不反省的話,將會受到歷史的淘汰。電影是創意工業,沒有好的創作,誰
都贏不了。
|